37年前,数万名年轻的筑路人,怀着“为我中华,奋斗不息”的凌云壮志,在风雪中挺进太行、开赴燕山。他们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,为我国建起了第一条重载铁路——大秦铁路。
37年前,在天上无飞鸟、风吹石头跑的艰苦环境中,第一代进驻大秦铁路的王家湾人,面对大山,在桑干河畔立下“扎根大秦,终生报国”的誓言。
30多年来,承担着国之重托的大秦铁路不断创新与突破,年运量从2000万吨攀升到4.5亿吨,并在冰雪灾害、迎峰度夏等关键时刻,勇挑重担。
伴随着创新突破与运量增长的脚步,大秦铁路在书写世界重载铁路运输奇迹的同时,孕育了“负重争先、勇于超越”的大秦铁路精神。
坐落在燕山深处的大同工务段王家湾线路车间,是大秦铁路上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,但30多年来,一代代王家湾人却无怨无悔守护在这里。从曾经带领大家立下誓言的王海山、吴炳雄、颜庭芳等老一辈职工,到20多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在这里的王进、祁志强等第二代王家湾人,他们始终传承大秦铁路精神,确保大秦铁路的畅通。
如今,走进王家湾线路车间,可以看到一群充满朝气的面孔。他们虽然毕业于不同院校、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,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第三代王家湾人。
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大学的郭超群和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的高飞,是两名研究生,当来到王家湾线路车间报到时,他们的内心曾经有过小小的失落,难道,十年苦读就是为了到这大山深处当一名养路工吗?但当他们在车间党总支书记弓建平的带领下,来到牺牲的筑路人墓地,聆听大秦铁路的重要性和发展往事后,他们留了下来。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张涛、张辉和武旭峰,在王家湾线路车间工作已经三年了。刚开始,他们也有过短暂的迷茫,但看到大秦铁路的繁忙运输,尤其是想到自己可以为国家能源运输贡献一份力量时,便很快投身岗位,在集中修等施工作业中,运用所学知识,钻研业务、保养机器,提出合理化建议,遇到重活更是抢着干。张帅和张俊昊,来到王家湾工作已经一年有余,面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“盲点”,他们放下大学毕业生的面子,虚心向老同志请教,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。杜成明和包国军两个年轻人是蒙古族,可在生活饮食方面,他们没有向车间提任何要求,并且在工作中积极主动、吃苦耐劳。家在黑龙江的张志钦和李凤伟等年轻人,虽然回家一趟往返需要四五十个小时,但他们从没有因路途遥远而耽误工作,每次都是提前赶回车间,遇到施工任务紧张时,更是自觉推迟回家探亲的时间。
近年来,大同工务段为王家湾线路车间不断补充新鲜“血液”,很多年轻人来到这里。在经历思想的洗礼和对大秦铁路的深刻认识后,这些年轻人以更加蓬勃的精神面貌,融入重载运输中。
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,离不开大秦铁路。“负重争先、勇于超越”的大秦铁路精神需要每一名职工传承。从来到王家湾线路车间工作的第一天起,这些年轻人便牢牢记住了自己肩上的责任。
在王家湾线路车间门前的山坡上,有两个用石头拼砌出的醒目大字——坚守。多年来,一代代王家湾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两个字的含义,那是大秦铁路精神在他们身上的具体体现。如今,年轻一代的王家湾人,也沿着前辈的足迹,从这里出发,栉风沐雨,走向重载运输第一线,为保障我国能源运输安全贡献力量。
这是他们青春的选择。(林小静)